【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 是指A.物质】在哲学领域,关于“物质”的本质和特性一直是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句话看似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那么,这里的“客观实在性”具体指的是什么?它与“物质”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首先,“客观实在性”强调的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也就是说,无论人类是否感知到它、认识它,物质都独立地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这种存在方式是外在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因此,它不同于主观感受或观念上的存在,而是实实在在的、可被观察和验证的。
其次,“客观实在性”并不等同于“物质本身”,而是物质所具备的一种根本属性。换句话说,物质之所以被称为物质,正是因为其具有这种“客观实在性”。没有这一特性,物质就无法区别于意识、思想或其他抽象概念。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物质的定义离不开其“客观实在性”。
再者,这一观点也与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相一致。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因此,物质的存在是第一位的,意识则是第二位的。而“客观实在性”正是物质作为第一性的体现,它为整个世界的运行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然而,也有人对“客观实在性”这一概念提出质疑。他们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量子力学的出现,物质的性质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例如,微观粒子的行为似乎并不完全遵循经典物理学的规律,这是否意味着“客观实在性”也需要重新理解?对此,哲学家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主张在现代科学框架下对“客观实在性”进行拓展,而不是简单否定;另一些人则坚持传统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并不会改变物质的根本属性。
综上所述,“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命题,不仅揭示了物质的本质特征,也为理解世界的本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它强调了物质的独立性和现实性,同时也为哲学与科学的结合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在当代社会,面对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我们更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去审视“物质”与“实在性”的关系,以更好地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