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年十一时》是出自《世说新语·方正》中的一篇文言短文,讲述的是东汉时期少年陈元方在面对父亲友人无礼行为时所表现出的机智与礼貌。这篇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常被选入语文教材,作为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对该文的阅读题答案整理与解析:
一、原文节选:
>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亦闻之,然则贤家君岂非‘温良恭俭让’乎?”元方曰:“‘温良恭俭让’,吾父生平所行也。”
二、阅读题及答案:
1. “贤家君”指的是谁?
答:指陈元方的父亲陈寔(字仲弓)。
2. “孤”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孤”是古代君主或诸侯的自称,此处为袁绍自称。
3. “温良恭俭让”指的是什么?
答:这是儒家提倡的五种美德,即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
4. 陈元方是如何回答袁公关于其父的提问的?
答:他先指出父亲治理地方时以德服人、以仁安抚百姓,然后引用“温良恭俭让”来总结父亲的为人处世之道。
5. 从陈元方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可以看出陈元方聪明、有礼、善于应对,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敬重,同时也不失分寸。
6. 本文通过陈元方的言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答:文章通过陈元方的机智和得体回应,赞扬了其父陈寔的品德,并体现了儒家推崇的“以德治国”“以礼待人”的思想。
三、拓展思考:
这篇短文虽然篇幅不长,但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精炼。它不仅展现了陈元方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同时,文章也体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陈元方能在年幼之时就展现出如此良好的教养,离不开其父的言传身教。
四、总结:
《陈元方年十一时》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通过一个少年的对话,传达了尊师重道、以德服人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从中学习如何在社交场合中保持礼貌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