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是什么意思?】“形而上”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常与“形而下”相对。它最早出现在《易传》中,原文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的意思是:超越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的、本源性的存在称为“道”,而具体的、有形的事物称为“器”。因此,“形而上”指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抽象的、哲学层面的存在或原理。
一、
“形而上”是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主要用来描述那些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但又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存在或原理。它强调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理念或宇宙的根本法则。在西方哲学中,这一概念常被理解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研究的是存在、本质、因果关系等超越经验世界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形而上”更偏向于对“道”的探讨,强调宇宙的本源和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而在现代语境中,“形而上”则更多地用于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指代那些抽象、理论性较强的思想内容。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说明 |
来源 | 最早见于《易传》,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含义 | 指超越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存在或原理,如“道”、“理”、“本体”等。 |
与“形而下”对比 | “形而下”指具体、有形的物质世界;“形而上”指抽象、无形的理念或法则。 |
中国哲学中的应用 | 强调“道”的本源性与普遍性,如老子、庄子、儒家等思想体系中均有体现。 |
西方哲学中的对应概念 |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研究存在、本质、因果等超验问题。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指抽象、理论性强的内容。 |
特点 | 抽象、超越经验、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 |
三、结语
“形而上”不仅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反映了人类对世界本质和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它提醒我们,在关注现实世界的同时,也要思考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影响深远的真理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