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什么意思?】“形而上”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术语,最早见于《易经》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的意思是:超越具体物质形态、可以被思考和理解的抽象原则或原理称为“道”,而具体的、有形的事物则称为“器”。
在现代语境中,“形而上”常被用来指代那些不依赖于物理世界、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的概念。它与“形而下”相对,后者指的是具体的、可感知的物质世界。
一、
“形而上”是一个哲学概念,主要指超越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理念或规律。它强调的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和原理的探讨,而非表面现象或具体形式。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现代,尤其是在哲学、科学和文化研究中,“形而上”常被用来讨论诸如存在、意识、价值、意义等抽象问题。它与“形而下”形成对比,前者关注抽象原则,后者关注具体事物。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含义 | 超越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原则或原理,即“道”。 |
与“形而下”关系 | “形而上”是抽象的、不可见的;“形而下”是具体的、可见的。 |
哲学背景 | 儒家、道家思想中均有涉及,强调对“道”的追求。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哲学、科学、文化等领域,讨论抽象概念如存在、意识、价值等。 |
特点 | 抽象、普遍、非实体、可思议、超越经验。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形而上”不仅是一个哲学术语,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引导人们从表象深入到本质,探索世界的深层规律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