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是什么?】“形而上”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超越具体物质形态、可以被思维把握的抽象原则或规律,称为“道”,而具体的物质存在则称为“器”。
在现代语境中,“形而上”常被用来指代那些不依赖于物理世界、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抽象概念,如哲学、宗教、逻辑、伦理等领域的研究对象。它强调的是对事物本质、存在意义和终极真理的探索。
“形而上”一词源于古代中国哲学,意指超越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原则或规律。它与“形而下”相对,后者指具体的物质世界。“形而上”常用于哲学、宗教、逻辑等领域,探讨存在的本质、价值、意义等深层次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类似的概念也被称为“形而上学”,即研究存在、实在、因果关系等根本问题的学科。
表格对比:形而上 vs 形而下
项目 | 形而上 | 形而下 |
定义 | 超越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原则 | 具体的物质存在 |
来源 | 《易经·系辞》 | 《易经·系辞》 |
研究对象 | 道、理念、本质、规律 | 器、实物、现象、经验 |
特点 | 抽象、不可见、可思议 | 具体、可见、可感知 |
应用领域 | 哲学、宗教、逻辑、伦理 | 科学、技术、实践、经验 |
例子 | 道、自由、善、真 | 工具、建筑、自然物、人 |
与西方对应 |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 物理学(Physics) |
结语:
“形而上”不仅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人类思考世界本质的方式之一。它引导我们超越表象,去探寻更深层次的存在与意义。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一思想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