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大不捐什么意思】“细大不捐”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民之不捐,其言之不诬。”后人引申为“无论事物的大小、贵贱,都不舍弃”。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具有包容心,能够接纳各种不同的事物或人,不因事物的微小或庞大而有所偏颇。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细大不捐 |
拼音 | xì dà bù juān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释义 | 不论事物的大小、贵贱,都不舍弃。比喻有包容心,能接纳一切。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的胸怀宽广、包容性强。 |
近义词 | 容人之量、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
反义词 | 嫉贤妒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细大不捐”最早出现在《左传》,原意是指人民不轻视任何事物,也不轻易放弃。后来被引申为一种处世态度,强调对人和事的包容与接纳。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具有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不同意见、不同背景的人或事物。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工作环境 | 领导对员工的建议不论大小都认真听取,体现出“细大不捐”的管理风格。 |
学术研究 | 学者不排斥任何理论观点,即使看似微不足道,也愿意深入探讨。 |
人际关系 | 朋友之间相互理解,不因小事而计较,体现了“细大不捐”的精神。 |
四、总结
“细大不捐”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强调的是包容与接纳的态度。它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团队管理、学术研究等多个领域。在现代社会中,拥有这种心态有助于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出处及实际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