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有关的历史故事】“乐不思蜀”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这个成语原本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在亡国之后的言行,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安于现状、忘记故土或过去,只顾眼前的享乐。
一、历史背景简述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定都成都。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军攻破蜀汉防线,刘禅被迫投降。此后,他被押送至洛阳,成为魏国的俘虏。虽然失去了国家,但他并未表现出太多的悲痛,反而在魏国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
有一次,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后来被后人引申为“乐不思蜀”,用来讽刺那些安于现状、忘本的人。
二、相关历史事件总结
| 时间 | 事件 | 简要说明 |
| 公元221年 | 刘备称帝,建立蜀汉 | 刘备在成都称帝,开启蜀汉王朝 |
| 公元263年 | 邓艾灭蜀 | 曹魏大将邓艾奇袭成都,刘禅投降 |
| 公元263年 | 刘禅被迁往洛阳 | 刘禅及其家族被押往魏国都城 |
| 公元264年 | 司马昭问刘禅 | 司马昭试探刘禅是否怀念故土,刘禅答“乐不思蜀” |
| 后世 | 成语“乐不思蜀”流传 | 形容人安于现状、忘本 |
三、成语含义与现实意义
“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在失去国家后仍然安于现状,不思复国。但在现代语境中,这个成语更多用于批评那些只顾眼前享乐、忽视过去或责任的人。它提醒人们不要沉迷于当下的安逸,而应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四、结语
“乐不思蜀”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人生警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也要保持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足常乐”,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