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甄选问答 >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现象

2025-10-25 15:39:58

问题描述: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现象,急到跺脚,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25 15:39:58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现象】《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著名文章,讲述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以智勇应对,最终保全了国家尊严的故事。这篇文章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语言现象,体现了古代汉语的表达特点和修辞手法。

本文将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对《唐雎不辱使命》中的文言现象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文言实词现象

实词 释义 出处 用法说明
使 出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动词,派遣使者
使受辱 “唐雎不辱使命” 动词,使……受辱
违抗 “而君逆寡人者” 动词,违背、违抗
“焚我城郭” 动词,烧毁
扰乱 “挠其锋” 动词,扰乱、挫败

二、文言虚词现象

虚词 用法 出处 说明
结构助词 “唐雎之刺秦王” 表示领属关系
介词 “秦王不悦,谓唐雎曰” 引出动作对象或地点
介词/连词 “以君为长者” 表原因或方式
代词 “其人勇士” 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
句末语气词 “此庸夫之怒也” 表判断或强调

三、文言句式现象

句式类型 例句 说明
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 用“也”表示判断
倒装句 “何也?” 宾语前置,疑问句式
被动句 “唐雎不辱使命” 隐含被动意义,即“使命未被辱”
省略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省略主语“唐雎”
固定结构 “岂直五百里哉” 表示反问,加强语气

四、修辞手法现象

修辞手法 例句 作用
对比 “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vs “布衣之怒” 强调士人与平民的不同
反问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岂直五百里哉?” 加强语气,增强说服力
排比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增强节奏感和气势
比喻 “挺剑而起” 用动作比喻勇气与决断

五、总结

《唐雎不辱使命》作为一篇典型的文言文作品,展现了丰富的语言现象。从实词到虚词,从句式到修辞,都体现出古代汉语的独特表达方式。通过对其文言现象的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也能加深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表:唐雎不辱使命文言现象一览表

类别 内容 举例
实词 使、辱、逆、焚、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虚词 之、于、以、其、也 “唐雎之刺秦王”
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此庸夫之怒也”
修辞 对比、反问、排比、比喻 “士之怒,伏尸二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雎不辱使命》不仅是历史故事,更是一部语言艺术的典范。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