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戚戚是什么意思】“心有戚戚”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孟子对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否,吾何以得此?’曰:‘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曰:‘是诚不能也,非不能也。’曰:‘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曰:‘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车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在这一段中,“心有戚戚”指的是内心有所触动、感动或共鸣。后来引申为:对某件事或某种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心中感到不安、同情或难过。
“心有戚戚”原意是指内心有所触动,后多用于形容人对他人遭遇或某种情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表现出内心的同情、怜悯或感动。这个成语常用于文学、日常表达中,强调情感的深度和共情能力。
表格总结:
| 词语 | 心有戚戚 |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 原意 | 内心有所触动、感动 |
| 引申义 | 对他人遭遇或情境产生强烈共鸣、同情或感动 |
| 使用场景 | 文学、日常表达中,强调情感共鸣 |
| 情感色彩 | 正面、感性 |
| 近义词 | 感同身受、同理心、心有灵犀 |
| 反义词 | 冷漠无情、无动于衷 |
通过了解“心有戚戚”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在人际交往中,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情感的体现,也是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