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骸汉语大词典】“形骸”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语义表达,常用于文学、哲学以及日常语言中。它不仅指人的身体或外貌,还可能带有精神、气质、风骨等深层含义。以下是对“形骸”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进行总结,并结合不同语境下的用法进行归纳。
一、词语释义总结
| 词语 | 出处/来源 | 基本释义 | 引申义/文化内涵 |
| 形骸 | 《汉语大词典》 | 指人的身体、躯体 | 有时也引申为人的外貌、姿态、气质等 |
| 形骸 | 古代文献 | 身体、形体 | 多用于诗词、散文中,强调人的自然状态 |
| 形骸 | 文学作品 | 人的外貌、形象 | 常与“风骨”“气度”等搭配使用,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
| 形骸 | 哲学语境 | 身体的物质性 | 对比“灵魂”“精神”,探讨人之本质 |
二、常见用法与例句分析
1. “形骸”作为身体、躯体
- 例句:“虽有形骸,实无心。”
解析:虽然有身体,但没有心灵。此句常用于表达对虚伪之人或麻木之人的批判。
2. “形骸”用于描述外貌或气质
- 例句:“他虽年老,然形骸清瘦,神采奕奕。”
解析:尽管年岁已高,但身材瘦削,精神饱满,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气质。
3. “形骸”与“风骨”并用
- 例句:“文人重风骨,轻形骸。”
解析:文人重视内在的品格和气节,而不太在意外表的形骸。
4. “形骸”在道家思想中的运用
- 例句:“形骸虽存,神已离矣。”
解析:身体还在,但精神已经离去,常用于形容人失去生命力或灵魂的状态。
三、总结
“形骸”在汉语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身体概念,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在不同语境下,“形骸”可以指代人的肉体、外貌、气质,甚至象征着人的精神状态或哲学思考。通过《汉语大词典》的收录与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词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轨迹及其在文学、哲学中的广泛应用。
无论是古代文人笔下的“形骸”,还是现代语境中的使用,“形骸”始终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体现了汉语文化的丰富性与深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形骸”在具体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可参考《世说新语》《庄子》《红楼梦》等经典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