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一词最早出自哪里】“小康”一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常用于描述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在现代语境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那么,“小康”一词最早究竟出自何处?本文将从历史文献出发,进行简要总结。
一、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经典《礼记·礼运》篇,原文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埜者去,非其人也。故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之谓也。是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之意,已见于《书》矣。”
虽然文中没有直接出现“小康”二字,但后世学者普遍认为,《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理想之后,即是对“小康”社会的设想。因此,“小康”作为社会发展的中间阶段,被后人引申为一种比“大同”稍低的社会状态。
后来,孔子在《论语》中也有对“小康”的论述,如“吾与点也”,虽未直接使用“小康”一词,但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而“小康”一词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则多见于汉代以后的典籍,如《汉书》《后汉书》等。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最早出处 | 《礼记·礼运》篇 |
| 文本内容 | 描述了“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后世认为这是“小康”的思想基础 |
| 是否直接出现 | 否(未直接使用“小康”一词) |
| 后世引申 | “小康”被理解为介于“大同”与“乱世”之间的社会阶段 |
| 相关人物 | 孔子、《礼记》作者 |
| 常见文献 | 《礼记》《论语》《汉书》《后汉书》 |
| 现代意义 | 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部分,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三、结语
“小康”一词虽未在古代文献中明确出现,但其思想渊源深厚,承载着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康”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政策术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的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