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 亹亹 rdquo 的词语解释】“亹亹”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形容人勤奋、努力、不懈怠的状态。在古代文献中,“亹亹”多用来赞美人的品德和精神风貌,具有积极向上的含义。以下是对该词语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拼音 | wěi wěi |
字义 | “亹”原意为水流不断的样子,引申为勤勉不息、持续不断。 |
词性 | 形容词或副词 |
常见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的行为、态度或精神状态,如“亹亹不倦”、“亹亹有功”。 |
出处 | 出自《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如《诗·大雅·文王有声》:“亹亹文王,令闻不已。” |
近义词 | 勤勉、勤恳、不懈、奋发 |
反义词 | 懈怠、懒惰、松懈 |
二、词语用法举例
1.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原文:“亹亹文王,令闻不已。”
释义:文王勤奋不息,美好的名声流传不止。
2. 《尚书·大禹谟》
原文:“亹亹乎!君子之德风也。”
释义:君子的品德如同春风一般,润物无声,持续不断。
3. 现代使用
如:“他工作认真,亹亹不倦,深受同事尊敬。”
三、总结
“亹亹”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汉语词汇,主要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学习、工作或修养上的持续努力和不懈追求。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毅力和责任感,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持之以恒”精神的推崇。在现代语境中,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正式文章或文学作品中仍能见到其身影,用以表达对人品或行为的高度赞扬。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亹亹”虽非常见词汇,但其内涵丰富,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文化价值。了解并掌握这一词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