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三字经全文及译文】《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读物之一,内容简明扼要,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学习。它以“人之初,性本善”开篇,阐述了人性、教育、礼仪、道德等内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为《三字经》的全文及对应译文,采用加表格的形式呈现,便于理解与记忆。
一、
《三字经》共1080字左右,分为多个部分,涵盖人生哲理、历史知识、伦理道德等。其核心思想是:人生来本性善良,但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对其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学习经典、遵守礼法、尊敬师长、勤奋努力,才能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全书语言简洁,节奏感强,便于诵读。虽然部分内容带有时代局限性,但其蕴含的教育理念仍具有现实意义。
二、《三字经》全文及译文(表格形式)
原文 | 译文 |
人之初,性本善。 | 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
性相近,习相远。 |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后天的习惯却相差很远。 |
苟不教,性乃迁。 | 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本性就会改变。 |
教之道,贵以专。 |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专心致志。 |
昔孟母,择邻处。 | 古代孟子的母亲为了教育孩子,选择好的邻居。 |
子不学,断机杼。 | 孟子逃学时,母亲就剪断织布的线,表示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
窦燕山,有义方。 | 窦燕山教导儿子有良好的方法。 |
教五子,名俱扬。 | 他教了五个儿子,都取得了名声。 |
养不教,父之过。 | 养育而不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
教不严,师之惰。 | 教育不严格,是老师的懒惰。 |
子不学,非所宜。 | 孩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 |
幼不学,老何为? | 小时候不学习,老了能做什么呢? |
玉不琢,不成器。 | 玉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
人不学,不知义。 | 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
为人子,方少时。 | 作为子女,在年少的时候。 |
亲师友,习礼仪。 | 应该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 |
香九龄,能温席。 | 黄香九岁就能为父亲温暖床席。 |
孝于亲,所当执。 | 对父母孝顺,是应该坚持的。 |
融四岁,能让梨。 | 孔融四岁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 |
弟于长,宜先知。 | 对长辈要谦让,这是应该知道的道理。 |
首孝悌,次见闻。 | 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增长见识。 |
知某数,识某文。 | 知道数字,认识文字。 |
一而十,十而百。 | 从一到十,从十到百。 |
百而千,千而万。 | 从千到万。 |
三才者,天地人。 | 天、地、人称为三才。 |
三光者,日月星。 | 日、月、星称为三光。 |
三纲者,君臣义。 | 君臣之间要有道义。 |
父子亲,夫妇顺。 | 父子相亲,夫妻和睦。 |
曰春夏,曰秋冬。 | 春、夏、秋、冬称为四季。 |
此四时,运不穷。 | 这四个季节循环不停。 |
曰南北,曰西东。 | 东南西北称为四方。 |
此四方,应乎中。 | 四方围绕着中央。 |
曰水火,木金土。 | 水、火、木、金、土称为五行。 |
此五行,本乎数。 | 五行来源于数字的变化。 |
曰仁义,礼智信。 | 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 |
此五常,不容紊。 | 这五种品德不能混乱。 |
稚子童,诵诗书。 | 小孩子诵读诗书。 |
彼既仕,学且勤。 | 他做了官以后,仍然勤奋学习。 |
披蒲编,削竹简。 | 用蒲草编织书,削竹子做简牍。 |
彼无书,且知勉。 | 他们没有书,却依然努力学习。 |
头悬梁,锥刺股。 | 头悬梁、锥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
彼不教,自勤苦。 | 他们不被教导,却自己勤奋刻苦。 |
如囊萤,如映雪。 | 像车胤用萤火虫照明,像孙康利用雪光读书。 |
家虽贫,学不辍。 | 家境虽然贫穷,但学习从不停止。 |
如负薪,如挂角。 | 像朱买臣背着柴火读书,像李密在牛背上读书。 |
身虽劳,犹苦卓。 | 身体虽然劳累,但依然刻苦。 |
彼大儒,名师硕。 | 那些大学问家,都是名师高徒。 |
彼虽幼,行无过。 | 他们虽然年幼,行为却没有过错。 |
今世人,多不学。 | 现在的人大多不学习。 |
畜书卷,弃捐阁。 | 把书放在架子上,却不看。 |
若梁鸿,尚如此。 | 像梁鸿这样的人,还如此努力。 |
况众人,岂无过? | 更何况普通人,怎能没有过失? |
三、结语
《三字经》不仅是一部启蒙教材,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经典。它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孝顺、勤奋、诚信等传统美德。虽然时代在变,但其中的核心价值观依然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通过阅读与学习《三字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品格与习惯,为个人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