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潼关的翻译】《古诗潼关》是唐代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描绘潼关雄伟气势和边塞风光的诗作。该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展现了潼关作为军事要地的重要地位,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与翻译。
一、诗歌
《古诗潼关》全诗共四句,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中通过对潼关地理位置的描写,突出了其险要之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全诗情感激昂,气势恢宏,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诗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山峰像聚集在一起,波浪像发怒一样奔腾,潼关地处山河之间,形势险要。 |
望西都,意踟蹰。 | 望着西边的都城,心中犹豫不决。 |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令人伤感的是秦汉时期经过的地方,昔日的宫殿楼阁如今只剩下废墟。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国家兴盛时,百姓受苦;国家灭亡时,百姓依然受苦。 |
三、诗歌赏析
《古诗潼关》虽篇幅短小,但立意深远。诗人通过潼关这一地理标志,引出对历史变迁的思考,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百姓始终处于苦难之中的现实。
此外,诗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四、结语
《古诗潼关》不仅是一首描绘山河壮丽的诗作,更是一首寄托忧国忧民情怀的佳篇。它通过对潼关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国家与人民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首诗至今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