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最相关的成语】在古代汉语中,“吏”字常用于指代官吏、官员或地方小吏,与之相关的成语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吏的评价、行为规范以及政治文化。这些成语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常被现代人引用以表达对官场现象的看法。
以下是一些与“吏”最相关的成语,结合其含义和使用场景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吏”在古代多指官吏或基层官员,与之相关的成语大多带有贬义或讽刺意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吏腐败、懒政、欺压百姓等现象的批评。也有一些成语则体现了清廉、公正的为官之道,表达了人们对理想官吏的期待。
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古代政治生态和社会风貌。了解这些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反思和借鉴的视角。
二、相关成语汇总表
成语 | 含义 | 出处/来源 | 使用场景 |
贪赃枉法 | 指官吏受贿并滥用职权,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 | 《明史·刑法志》 | 形容官员腐败行为 |
鱼肉百姓 | 比喻官吏欺压百姓,剥削人民。 | 《汉书·王莽传》 | 描述官吏残暴行为 |
尸位素餐 | 指占着职位不做事,白拿俸禄。 | 《尚书·五子之歌》 | 批评无能的官员 |
昏庸无能 | 形容官员糊涂无能,不能胜任职责。 | 《后汉书·王符传》 | 描述能力低下的官吏 |
循规蹈矩 | 原指遵循礼法,后引申为按规矩办事,形容官吏守法。 | 《孟子·离娄上》 | 表扬廉洁奉公的官员 |
清正廉明 | 形容官吏清廉正直,不贪污受贿。 | 《宋史·范仲淹传》 | 赞美清官的品德 |
为民请命 | 指官吏为百姓利益向朝廷进言。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表扬为民做主的官员 |
巧立名目 | 指官吏以各种名义收取钱财,变相剥削百姓。 | 《明史·食货志》 | 描述官吏盘剥行为 |
徇私舞弊 | 指官吏为了私情而违反规定,做出不公正的行为。 | 《元史·刑法志》 | 批评官吏腐败行为 |
为民除害 | 指官吏为百姓铲除祸患,维护正义。 | 《战国策·齐策四》 | 表扬有作为的官员 |
三、结语
以上成语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代“吏”的形象与行为,既有讽刺,也有褒扬。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了解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官场文化,也能在现代社会中对权力与责任有更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