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脑膜炎】隐球菌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或格特隐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脑膜和脑实质。该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但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
一、概述
项目 | 内容 |
病原体 | 新型隐球菌、格特隐球菌 |
感染途径 | 呼吸道吸入孢子 |
好发人群 | 免疫功能低下者为主,部分免疫正常者 |
主要症状 |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
诊断方法 | 脑脊液检查、隐球菌抗原检测、影像学检查 |
治疗原则 | 抗真菌治疗为主,结合支持治疗 |
预后 | 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
二、临床表现
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
- 发热:多为持续性低热或中度发热
- 头痛:进行性加重,常为全头痛
- 恶心、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 意识障碍:严重时可出现昏迷
- 脑神经损害:如视神经、动眼神经等受累
- 精神症状:如幻觉、情绪不稳定等
三、诊断方法
1. 脑脊液检查
- 压力升高
- 白细胞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
- 蛋白质升高,糖含量降低
2. 隐球菌抗原检测
- 是目前最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之一
- 可用于早期筛查和疗效监测
3. 影像学检查
- 头部CT或MRI可发现脑水肿、脑积水、结节样病变等
4. 真菌培养
- 从脑脊液或血液中分离出隐球菌可确诊
四、治疗方法
治疗阶段 | 药物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初始治疗 | 两性霉素B + 氟胞嘧啶 | 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氟胞嘧啶口服 | 注意肾功能及血药浓度监测 |
巩固治疗 | 氟康唑 | 口服,每日200~400mg | 需长期服用,定期复查肝功能 |
维持治疗 | 氟康唑 | 口服,每日200~400mg | 根据病情调整,防止复发 |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
- 对高危人群应加强防护,避免接触污染环境
- 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感染
- 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药物副作用,尤其是肾功能和肝功能
- 完成疗程后仍需随访,防止复发
六、总结
隐球菌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性脑膜炎,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其致死率较高,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更为危险。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隐球菌抗原检测等手段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该病的早期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