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江州之地,有一位德行高洁、才学出众的人士,他便是被世人称为“徐孺子”的徐穉。徐穉生活在东汉末年,是一个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他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后人敬仰的一段佳话。
徐穉自幼聪慧好学,精通经史典籍,但不同于常人的是,他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据传,当朝廷多次征召他入仕时,他皆婉言谢绝。他宁愿隐居乡野,耕读自娱,也不愿涉足官场。这种超然的态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有一次,太守陈蕃来到江州任职,听说了徐穉的事迹后,非常钦佩,特意派人请他相见。然而,徐穉却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出山。后来,陈蕃亲自登门拜访,希望能够一睹这位贤者的风采。当他见到徐穉时,只见其衣着朴素,神情安详,与田间劳作的普通农夫并无二致。交谈之中,徐穉言语谦逊而深邃,令陈蕃叹服不已。尽管如此,徐穉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不愿接受任何职位。
徐穉不仅学问渊博,还乐于助人。每逢乡邻有困难,他总会伸出援手,却不求回报。他的宅院虽简陋,却常常接待四方来客,无论贵贱。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慷慨,他回答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岂能因贫富而生隔阂?”
徐穉一生清贫,却精神富足。他的行为诠释了何谓真正的君子之道——不慕虚荣,不争权势,心怀天下黎民。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和高尚品德并不需要通过外在的成就来证明,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之中。
徐穉的事迹被后人铭记,并赋予了“徐孺子”这一美称。如今,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纯净与宁静。正如《后汉书》所记载:“穉少孤,家贫,躬耕力作,非礼不动。”这短短几句话,道出了徐穉一生的追求与信念。
徐穉的故事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颗纯净的心是多么重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精神都将永远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