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库简介】三门峡水库位于中国河南省西部,是黄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该水库始建于1957年,1961年基本建成并开始蓄水运行,是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建设的水利工程之一。三门峡水库不仅在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黄河中游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三门峡水库的设计初衷主要是为了控制洪水、减少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并为农业灌溉提供水源。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泥沙淤积问题严重,水库的功能逐渐受到限制,也引发了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广泛讨论。
三门峡水库基本信息表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三门峡水库 |
地理位置 | 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段 |
建设时间 | 1957年动工,1961年基本建成 |
总库容 | 约36亿立方米 |
设计发电能力 | 120万千瓦(后期调整) |
防洪标准 | 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 |
主要功能 | 防洪、发电、灌溉、供水 |
生态影响 | 泥沙淤积问题突出,影响水库寿命 |
运行现状 | 仍发挥部分功能,但面临挑战 |
三门峡水库是中国水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体现了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决心,也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三门峡水库,仍是当前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