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的意思是什么】“年逾古稀”是一个常见的中文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年龄已经超过了七十岁。这个词语不仅表达了对老年人的尊重,也蕴含着一种对人生阅历和智慧的肯定。
在日常生活中,“年逾古稀”常用于描述那些年事已高、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人。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描述,更是一种对人生阶段的象征。
下面是对“年逾古稀”的详细解释与相关知识总结: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年逾古稀 |
拼音 | nián yú gǔ xī |
含义 | 年龄超过七十岁 |
来源 | 出自古代对年龄的称谓体系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年长者,带有敬意 |
近义词 | 老当益壮、年迈体衰(根据语境) |
反义词 | 风华正茂、年少气盛 |
二、文化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龄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古稀”一词最早出自杜甫的《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表达了古人对长寿的珍视,也反映出当时平均寿命较低的现实。
因此,“古稀”逐渐成为七十岁的一个代称,而“年逾古稀”则表示超过这个年纪,意味着进入了一个相对高龄的阶段。
三、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老者的形象,如小说、散文等。
- 新闻报道:在介绍老人事迹时使用,体现其资历和贡献。
- 日常交流:表达对长辈的尊敬,或描述某人的年龄状态。
四、注意事项
- “年逾古稀”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解为“衰老”或“无用”。
- 应注意尊重老人,避免使用带有贬义的词汇。
五、总结
“年逾古稀”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用来形容年龄超过七十岁的人。它不仅是对年龄的描述,更是一种对人生经历和智慧的认可。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普遍寿命延长,但这一词语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色彩。
通过了解“年逾古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对年长者的尊重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