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辩菽麦的词语解释】“不辩菽麦”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四年》:“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不辨菽麦。”原意是指一个人连豆子和麦子都分不清,形容人缺乏常识、没有辨别能力或对基本事物不了解。后来引申为对事物分辨不清,缺乏判断力或生活经验不足。
在现代使用中,“不辩菽麦”多用于批评某人知识浅薄、见识有限,或者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都不清楚。该成语常带有贬义色彩,强调的是对基础事物的认知缺失。
词语解释总结
词语 | 不辩菽麦 |
拼音 | bù biàn shū mài |
出处 | 《左传·宣公四年》 |
释义 | 连豆子和麦子都分不清,比喻缺乏常识或辨别能力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表示其知识或经验不足 |
色彩 | 贬义 |
近义词 | 不识字、愚昧无知、缺乏常识 |
反义词 | 明察秋毫、见多识广、博学多才 |
使用示例
- 他从小在城市长大,连稻谷和小麦都分不清,真是不辩菽麦。
- 在农业知识方面,他几乎一无所知,可以说是不辩菽麦。
- 老师指出他连基本的农作物都认不出来,简直是不辩菽麦。
总结
“不辩菽麦”这一成语,虽源自古代典籍,但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提醒我们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警示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时,应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和常识。在教育和日常交流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