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也的用法和例句初中语文部编版】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者”与“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常用于句末或句中,起到提示、强调或解释的作用。它们虽然单独使用时意义不大,但组合在一起却能增强句子的语气和结构,尤其在古文阅读理解中非常重要。
一、基本用法总结
用法 | 说明 | 示例 |
者 | 表示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人”或“……的事物”。 |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此皆良实”中的“者”指代“这些人”。 |
也 | 表示判断或肯定,常用于句末,加强语气。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也”表示肯定,强调“这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
者也连用 | 用于句末,构成判断句,表示“……是……”。 |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者也”连用,明确指出“陈胜是阳城人”。 |
二、常见句式与例句分析
句式 | 用法说明 | 例句 | 现代汉语翻译 |
A者,B也 | 判断句,表示“A是B”。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
A者,B | 表示“A是B”,省略“也”字,语气较轻。 |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 这是平庸人的愤怒,不是士人的愤怒。 |
A也,B也 | 并列结构,强调两个判断。 |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 我早就听说过这件事。 |
A者,B也 | 强调主语,用于介绍人物或事物。 | “诸葛亮者,蜀汉之丞相也。” |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 |
三、学习建议
1. 多读多背:通过反复诵读经典文言文,熟悉“者也”的使用习惯。
2. 结合语境:注意句子的整体意思,不能孤立地理解“者”和“也”。
3. 归纳整理:将常见例句整理成表格,便于记忆和复习。
4. 联系现代汉语:尝试将文言句式转换为现代汉语,加深理解。
四、总结
“者也”是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掌握其用法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通过总结和例句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其在不同句式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和日常阅读。
注:本文内容基于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编写,适用于初一至初三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