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不识月”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这首诗是李白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童年回忆与对自然现象的天真理解。
原诗如下: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孩童眼中的月亮。小时候的诗人并不认识月亮,以为它是一块白色的玉盘;后来又觉得它像天上的镜子,高高地挂在云彩之间。这种童真的想象,正是诗歌中最动人的部分。
“小时不识月”这句诗之所以广为流传,不仅因为它的语言简单易懂,更因为它唤起了人们对童年记忆的共鸣。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用自己稚嫩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把一切未知的事物都赋予美好的想象。
从文学角度来看,《古朗月行》虽然写的是月亮,但其中也蕴含着诗人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思考。李白通过孩童的视角,展现了他对月亮的赞美与敬畏,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哲思。
这首诗在后世被广泛传诵,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古诗之一。它不仅适合儿童学习,也适合成年人在闲暇时细细品味,感受那份纯真与诗意。
总的来说,“小时不识月”不仅仅是一句诗,它代表了一个人对世界的最初认知,也承载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读一读这样的诗句,或许能让人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