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歌”是中国古代一首极具诗意和历史韵味的歌曲,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音初篇》,相传是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位樵夫所作,后来被楚国的王子辰听闻并传唱。这首诗以其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关于“越人歌”的歌词内容,其原文如下:
>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了越人对王子的仰慕之情,以及内心深处那份难以言说的爱慕与无奈。全诗共四句,每句五字,节奏明快,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
从文学角度来看,“越人歌”虽然篇幅短小,但意蕴深远。其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一句尤为经典,常被后世文人引用,用以表达单方面的爱慕之情。这句话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表达“暗恋”或“单相思”的典型语句之一。
在历史背景上,“越人歌”反映了春秋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国地处南方,语言和文化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因此这首歌也被视为一种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不仅体现了越地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也展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如今,“越人歌”不仅作为一首古诗被广泛研究和传颂,还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如音乐、戏剧、舞蹈等,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越人歌”的歌词虽简短,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力量。它不仅是古代越人的精神写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